中银证券管涛:让稳增长政策落地生效 扎实稳住经济

2022-08-11 14:21:02

  疫情多地散发、美联储货币政策加速转向和地缘政治风险上升共同构成了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的三大内外部挑战。中国要坚持做好自己的事情,在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前提下,让稳增长的政策落地生效,扎实稳住经济,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提振内需抵御内外部冲击

  应对疫情蔓延、美联储紧缩、俄乌冲突不仅是中国的“必答题”,也是世界性难题。下一阶段全面扩大内需是稳增长的关键,基建投资将成为拉动经济的重要抓手。在有效防控疫情的同时,也要继续促进消费,发挥其对经济循环的牵引带动作用。同时,也要发力稳外贸和外资。

  记者:新冠肺炎疫情和以俄乌冲突为代表的国际政治经济动荡导致风险挑战增多,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面临新的挑战。做好经济工作、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至关重要。当下和未来一段时间,经济平稳运行的不确定性和挑战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

  管涛: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主要面临三大内外部挑战。一是国内疫情多点散发,给经济平稳运行带来持续性冲击。早在2020年7月底,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就提出要建立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长期协调机制。我国一直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过去两年的实践证明,坚持动态清零是我国控制新冠肺炎疫情最有效、最经济的防控策略。但是,面对重症和致死率低但传播快、传染性高、隐匿性强的奥密克戎变异毒株,防控的难度加大,成本提高。为此,4月29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要根据病毒变异和传播的新特点,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既要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又要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是美联储超预期紧缩。美联储继3月开启加息进程后,5月已如期加息50BP并宣布6月开始缩表。在5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鲍威尔提到暂时不考虑加息75BP,一时安抚了市场情绪。当天美股小幅反弹、美元美债收跌,但次日美股又回吐了日前的涨幅,美债和美元也重回高位,市场或在重新厘清和定价美联储紧缩的实质影响。应该看到,通胀仍是当前美联储面临的主要矛盾,鲍威尔此次没有做出更“鹰”的表态是基于3月核心通胀环比小幅回落的判断(鲍威尔也提到1个月的核心通胀数据好转不足以让美联储心安,需要看到持续证据证明通胀在放缓),如果后续在薪资、房租等因素的推动下,通胀未按照预期回落,美联储仍存在超预期行动的可能性。

  美联储紧缩主要通过贸易往来、资本流动及金融市场渠道对中国产生影响。贸易方面,美联储现在通过加息来给需求侧降温,如果奏效,美国经济增速可能放缓,这会影响对中国进口的需求。资本流动方面,3月中旬以来人民币汇率快速调整,短期资本也出现净流出,但影响整体可控。应对人民币汇率回调和潜在的资本外流冲击,一方面中国有五重保护,现在已经触发了第一、二重保护(基础国际收支大顺差+民间持有外汇资产),开启了第三重保护(在宏观审慎工具中,央行启用了下调金融机构外汇存款准备金率);另一方面,近年来民间货币错配改善和汇率波动弹性增加增强了中国经济的韧性。金融市场方面,自去年年底美联储转向,美股从年初开始震荡回调,全球风险资产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波及。总之,目前市场对于美联储的预期引导极为敏感,我们仍须密切关注美联储紧缩带来国际经济金融形势的边际变化。

  三是地缘政治风险上升。当前俄乌冲突仍在持续,西方国家的制裁和俄罗斯的反制裁不断加码,这对中国直接影响有限,但间接影响不容忽视——主要通过大宗商品、贸易渠道、资本流动渠道对中国经贸产生短期和中长期影响。近期,国际机构纷纷下调世界经济增长预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将全球实际GDP增速下调了0.8个百分点,由1月份的4.4%下调至4月份的3.6%,其中一次性将欧元区经济增长预测值下调了1.1个百分点。另外,美国11月面临中期选举,在美国通胀高企的背景下,拜登政府有可能转移国内矛盾,需要警惕可能出现的地缘政治摩擦。

  值得指出的是,应对疫情蔓延、美联储紧缩、俄乌冲突不仅是中国的“必答题”,也是世界性难题。今年一季度美国经济环比折年率超预期负增长;3月底,德国将本国经济增长预测值下调2.8个百分点;5月5日,英国央行在连续四次累计加息90BP后,也预警通胀可能在今年年底突破10%,预测英国经济可能在2023年收缩0.25%。对于中国而言,我们要坚持做好自己的事情,在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前提下,让稳增长的政策落地生效,扎实稳住经济,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记者:4月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和综合PMI产出指数分别为47.4%、41.9%和42.7%,低于3月2.1、6.5和6.1个百分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放缓,景气水平继续回落。结合关于疫情防控的最新指导精神,防疫情的同时如何稳增长?

  管涛:4月29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要求,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要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4月初以来,针对近期疫情造成的物流受阻、供应链断裂,我国已采取措施积极应对,以保障国内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国内国际物流畅通。同时,随着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效,各地区部门也在有序推进复工复产。

  下一阶段,全面扩大内需是稳增长的关键,基建投资将成为拉动经济的重要抓手。此前,4月26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强调,要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尤其提到我国基础设施同国家发展和安全保障需要相比还不适应。4月29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指出,要全力扩大国内需求,发挥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强化土地、用能、环评等保障,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发挥消费对经济循环的牵引带动作用。今年以来,财政政策积极护航多地重大工程项目加速开工建设,靠前发力,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一季度地方新增专项债发行规模占全年新增限额的35.6%。4月公布的经济数据显示,1-3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9.3%,其中基建投资累计同比增长8.5%。在稳增长的背景下,预计专项债二季度发行快节奏仍将延续。同时,要用改革的举措、市场的办法,发挥专项债“四两拨千斤”作用,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入,支持民营企业投资。

  在有效防控疫情的同时,也要继续促进消费,发挥其对经济循环的牵引带动作用。一季度数据来看,尽管3月以来居民消费尤其是服务业受到疫情冲击,但最终消费支出仍贡献了当季经济增长的69.4%,拉动当季GDP增速3.3个百分点。因此,消费支出仍是经济总量的“大头”,促进消费也是稳住内需的关键。比如,4月1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了多项举措促消费,具体包括做好基本消费品保供稳价,保障物流畅通;促进新型消费,加快线上线下消费融合;挖掘县乡消费潜力,引导商贸流通企业、电商平台等向农村延伸,还有推进消费平台健康持续发展。加快重点项目建设进度,将消费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纳入专项债支持范围,以投资带消费等。

  此外,从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来看,在扩大消费、投资的同时,也要发力稳外贸和外资。4月29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坚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回应外资企业来华营商便利等诉求,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5月5日召开的国常会部署推动外贸保稳提质的措施,具体包括着力保订单和稳定重点行业、劳动密集型行业进出口;有力有序疏通海空港等集疏运,提高作业和通关效率;还要加大对中小微外贸企业信贷投放,支持银行对暂时受困的企业不盲目抽贷、断贷、压贷,梳理一批亟须资金的企业予以重点支持。

  宏观政策需“加力”应对超预期挑战

  针对可预见的内外部不确定性,相关部门和市场主体应该加强监测,在情景分析基础上,做好压力测试,提前拟定应对预案,提高政策响应能力,而不是等新情况、新问题出现后陷入被动。

  记者:“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主要是稳就业、稳物价。政策举措要靠前发力、适时加力,已出台的要尽快落实到位,明确拟推出的尽量提前,同时研究准备新的预案。”您认为,哪些政策可以考虑“靠前发力、适时加力”,同时,如何理解“新的预案”?

  管涛:面对经济运行出现的内外部超预期挑战, 4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扎实稳住经济,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首先是要加快落实已确定的政策,实施好退税减税降费等政策,用好各类货币政策工具;抓紧谋划增量政策工具,加大相机调控力度。

  财政政策方面,预计会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批准的2022年预算盘子内,保持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一方面是加快落实退税减税降费等举措,有效改善市场主体现金流。另一方面,还要用好政府专项债资金,推动一系列重大基建项目落地,加强交通、能源、水利等网络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货币政策方面已在靠前发力、主动作为。4月15日央行宣布降准25BP;4月18日,人民银行和外汇局从支持受困主体纾困、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促进外贸出口发展三个方面,提出加强金融服务、加大支持实体经济力度的23条政策举措。此外,央行配合财政加快了上缴结存利润的进度。4月份25BP的降准幅度略低于市场预期,但考虑到央行在上半个月有6000亿元的结存利润上缴,即相当于全面降准25BP,当月的实质性降准仍达到了常规的50BP.这是货币政策配合财政政策协调联动、靠前发力的一个典范。后续货币政策将运用好总量和结构双重工具,适时加力,二季度降准降息仍值得期待,美联储紧缩不会成为央行货币政策的掣肘。

  至于对新预案的理解,具体来说是针对可预见的内外部不确定性,相关部门和市场主体应该加强监测,在情景分析基础上,做好压力测试,提前拟定应对预案,提高政策响应能力,而不是等新情况、新问题出现后陷入被动。

  记者:4月29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要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扎实稳住经济,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其中提到“要抓紧谋划增量政策工具,加大相机调控力度,把握好目标导向下政策的提前量和冗余度”,如何理解“谋划增量政策工具”和“把握好目标导向下政策的提前量和冗余度”?

  管涛:关于谋划增量工具,把握好政策提前量和冗余度,体现了对新情况新问题研究准备预案的具体要求,更加强调政策的“时度效”。一是要提前研究和谋划新的增量政策,增强政策储备,不断充实政策工具箱,比如央行推出的1000亿元交通物流领域再贷款,便是针对近期交通运输和供应链出现的阻力,及时为物流循环畅通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二是要因时因势,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比方说,财政政策方面,可能要提前考虑为应对经济新的下行压力,是否有必要调整支出结构,提高赤字率,发行特别国债等。三是注重目标导向,提升政策效能和传导效率,避免政策超调带来的非意向后果。

  精准施策解决市场主体“痛点”

  货币政策能提供流动性,但是解决不了现金流。相较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能够更好地针对经济的痛点、堵点发力,可以加大对市场主体的经济补偿,或者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同发力,利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直达实体经济,发挥定向支持的功能。

  记者:中国经济目前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目前,中国市场主体突破1.5亿户,承载了7亿多人的就业基本盘。疫情暴发以来,市场主体利润减少、生存风险不断累积的情况有增加之势,进而导致部分市场主体信心不足。4月29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要稳住市场主体,对受疫情严重冲击的行业、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实施一揽子纾困帮扶政策。您认为,稳增长政策可以从哪些方面发力,让市场主体重拾信心,带动更多民间投资和消费,从而提振经济增长?

  管涛:今年以来,由于俄乌冲突和疫情多点散发两个突发因素造成的超预期冲击,世界经济复苏放缓,大宗商品市场高位波动,市场主体困难明显增加,经济循环畅通遇到新的制约,此前的三重压力有增无减,相关部门一直在密集出台和积极落实纾困帮扶政策,以此稳就业、稳民生、稳市场主体。

  4月29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部署经济工作并积极回应市场关切,也体现了多点发力。如此前提到,一要发挥有效投资,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二要发挥消费对经济循环的牵引带动作用。三是要对受疫情严重冲击的行业、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实施一揽子纾困帮扶政策。比如5月5日,国常会再次指出,要把已确定的退税减税降费、缓缴社保费等举措落实到位,确保6月30日前全部退还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增值税存量留抵税额;还有4月18日央行外汇局出台的23条助企纾困的金融支持举措。四是要做好能源资源保供稳价工作,抓好春耕备耕工作。五是要稳定和扩大就业,组织好重要民生商品供应,就业稳,民生才有保障,稳增长也有支撑。六是要稳步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积极引入长期投资者,保持资本市场平稳运行。七是要坚定不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强大而有韧性的国民经济循环体系,等等。

  此外,疫情对不同的地区、行业还有企业带来的影响是非对称的,而且疫情所带来的现金流冲击使得市场主体加杠杆意愿偏弱。货币政策能提供流动性,但是解决不了现金流。相较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能够更好地针对经济的痛点、堵点发力,可以加大对市场主体的经济补偿,或者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同发力,利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直达实体经济,发挥定向支持的功能。

  具体来说,财政政策可以对困难的市场主体如服务行业、小微企业、中低收入人群等适当进行经济补偿,比如发放补贴、提供失业补助等,缓解他们因疫情导致现金流紧张的压力,着力帮扶他们渡过难关。

  “以我为主”的货币政策在总量宽松之外,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更能起到定向引导、精准滴灌的作用。比如央行近期创设的科技创新和普惠养老的专项再贷款,还有支持煤炭开发使用和增强储能以及交通物流再贷款,进一步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融资。另外,还有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政策,后续也可以考虑发放稳岗贷款,加大纾困和就业兜底等保障力度,推动小微企业融资量增、面扩、价降,支持外贸、服务业、民航等困难行业纾困。在这方面,也可以探索加强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联动,改善政策传导效果。

  记者:经济政策的连贯性和稳定性对稳定市场预期极为重要。您认为,如何更好地形成政策与市场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

  管涛:政策与市场主体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主要是两方面,一是针对新出台的增量政策,要加强政策之间的协调联动,形成政策合力。如此前提到的央行上缴财政结存利润,也可以考虑货币政策与就业、产业、投资等政策协同配合,以形成集成效应,共同发力提振市场信心。二是对前期已出台的存量政策,要重新评估,对市场反映较大的相关政策或制度调整实施力度和节奏。如3月21日国常会提出,开展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防止和纠正出台不利于市场预期的政策。这是进一步落实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支持性政策靠前发力、收缩性政策慎重出台的精神,有助于改善市场预期、稳定市场信心。4月29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就提出,要坚持“房住不炒”的定位,支持各地从当地实际出发完善房地产政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优化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要完成平台经济专项整改,实施常态化监管,出台支持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的具体措施等。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应变仪 http://www.sigmar.cn/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5-2020 德城信息社版权所有